返回首页

南瓜子_苗药名:敢桃发丢别名_性味_功效_主治_附方_参考文献

来源:www.csjiankang.com  时间:2023-05-20 19:42:48    编辑:星星草   浏览:
橙色健康  2023-05-20 19:42:48    编辑:星星草   阅读
汉语拼音
Nanguazi
苗药名
敢桃发丢
苗药拼音
ghab hniub fab diel
别名
南瓜仁
中药材基原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Poiret 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茎长达2~5m,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8~19cm,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有5角或5浅裂,长12~25cm,宽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卷须稍粗壮,被毛,三至五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萼筒钟形,长5~6cm,裂片条形,长10~15cm,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黄色,钟状,长8mm,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雄蕊3,花丝腺体状,长约5~8mm,药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室,花柱短,柱头3,膨大,顶端2裂。果梗粗壮,有棱槽,长5~7cm,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外面常有纵沟。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栽培与养殖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季食用南瓜时,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长1.2~1.8cm,宽0.7~1c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黄色,两面平坦而微隆起,边缘稍有棱,一端约尖,圆端有珠孔。种脐稍突起或不明显。除去种皮,有黄绿色薄膜状胚乳。子叶2枚,黄色,肥厚。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甘。 以颗粒饱满、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外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壁稍厚,微木化,下皮为8列薄壁细胞,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石细胞层1列细胞,类圆形,其内为薄壁细胞,细胞壁向外突起呈乳头状,细胞间隙较大;种子两端各有一维管束;种子内表皮为1列薄壁细胞。子叶2片,细胞中含有脂肪油和糊粉粒。
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16.4%[1]。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还有亚麻酸(linolei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还含类脂成分,内有三酰甘油(tri-lyceride),二酰甘油(diglyceride),单酰甘油(monglyc-eride),甾醇(sterol),甾醇酯(steroleste)以及磷脂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ethanolamine),脑苷脂(cerebroside)[3~7]等。还含氨基酸,如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等16种氨基酸[8,9]。此外,还含有特殊的南瓜子氨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微量元素[8~13]。
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  南瓜子仁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均有麻痹作用[1]。1:500南瓜子氨酸使体外大绦虫明显兴奋,甚至挛缩,并与槟榔碱有协同作用[2]。犬灌服南瓜子氨酸,对水池绦虫、豆状绦虫和曼氏裂头绦虫均有驱虫作用[3]。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当日开始,每日每只鼠灌服南瓜子1~3g,连续28天,能显著降低血吸虫幼虫的成长率,减虫率达85.3%~95.7%。剂量愈大,疗效愈佳。若在感染尾蚴后1周或2周开始给药,则效果较差。感染尾蚴的猪每日灌服265.5g去油南瓜子粉,连续28天,亦有满意疗效。南瓜子氨酸对性发育前期的幼虫有抑制作用,实验感染血吸虫小鼠灌服南瓜子后,在宿主肝内能杀灭部分幼虫,表现为炎性反应和虫体退行性变化。南瓜子或南瓜子氨酸均不能杀灭血吸虫成虫,而大剂量则可使虫体萎缩、生殖器官退化、子宫内虫卵减少、变性和消失。雌虫较雄虫敏感。但这些变化均可在停药后迅速恢复正常。南瓜子氨酸对成虫体内核糖核酸和磷酸酶的含量与分布无明显影响[2,4]。
2.缓解高血压作用  南瓜子油(40mg/kg)单独或与钙拮抗剂非洛地平(0.45mg/kg)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9mg/kg)配合给予自发性高血压小鼠,结果显示南瓜子油可以提高小鼠体内自由基清除剂的含量,调节非洛地平与卡托普利的影响,延缓高血压的进程[5]。
3.改善尿流动力学作用  南瓜子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兔膀胱的压力,增加膀胱的顺应性,减少尿道的压力[6]。
4.对前列腺细胞增殖的作用  SD大鼠去势7天后皮下注射睾酮4mg/kg,或腹腔注射南瓜子油乳5mg/kg。于给药10、20、30天时处死大鼠,观察前列腺重量和前列腺组织细胞结构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和bc12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显示:南瓜子组的前列腺重量、光镜下改变、PCNA指数和bc12蛋白表达与睾酮组无显著差异[7]。
5.对泌尿道结石形成的作用  用南瓜子作为补充食品,观察对20个年龄在2~7岁的男孩的尿液成分和草酸结尿结晶的影响。实验分对照期(在给药前);草酸盐补充5mg/kg·d;南瓜子或正磷酸盐补充60mg/kg·d;以及治疗后4个阶段。通过收集早晨和24小时尿液,分析晶结尿、pH值、钙、亚磷、草酸盐、肌酸酐、钠、钾、柠檬酸盐、氨基葡糖聚糖和焦磷酸盐。结果表明:同补充正磷酸盐比较,南瓜子降低了尿中草酸钙结晶的产生和钙的水平,但增加了磷、焦磷酸盐、氨基葡糖聚糖和钾的值。补充南瓜子的阶段越长结果也越好。南瓜子提供了高磷水平,并可作为一种降低膀胱结石症危险的潜在作用物[8]。
6.其他作用  用1:3300~1:20000南瓜子氨酸盐可使豚鼠或兔的离体回肠肌收缩受到明显抑制[9]。
7.体内过程  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14C-南瓜子氨酸100~200mg/kg,4小时或24小时后,发现标记药物均以肝、肾含量较高,上述两种途径给药后24小时,在各组织中分布无明显差别。小鼠静脉注射100mg/kg南瓜子氨酸后,血浓度下降很快,5分钟时血浓度仅为立即取血的1/5,1小时后含量甚微。药物主要从尿排出。尿中代谢物分离结果表明,其中南瓜子氨酸占97%。并报告药物能进入虫体,但不参与虫体组织蛋白质合成[10]。
8.毒性  小鼠灌服南瓜子氨酸过氯酸盐与盐酸盐的LD50分别为1.25g/kg与1.10g/kg,小鼠腹腔注射南瓜子氨酸过氯酸盐1.2~2.0g/kg30分钟后,出现体态不稳,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其中1.6~2.0mg/kg剂量组于给药后4~5小时可致兴奋狂躁,阵发性痉挛,抽搐死亡,未死者均于停药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从病理检查表明:南瓜子与南瓜子氨酸对正常小鼠的肝、肺、肾、十二指肠等可出现暂时性病理损伤,肝糖原减少与脂肪增加,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正常。治疗中未见宿主组织对虫体的包围或产生炎症现象[2,4]。南瓜子氨酸能使部分犬出现恶心和呕吐,小鼠口服后使肝细胞呈轻度萎缩或肝内少量脂肪浸润,停药后迅速恢复[11]。
性味
味甜,性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性平。”
功效
杀虫,下乳,利水消肿。
主治
主治绦虫、蛔虫、血吸虫、钩虫、蟯虫病,产后缺乳,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补气,润肠,驱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研末或制成乳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附方
治小儿蛔虫:南瓜子30g,韭菜叶30g,水竹沥60g,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Dutta J,et al.C A,1986,105:149708f
[2]Ermakov Al,et al.C A,1982,97,123957c
[3]Tsuyakih.C A,1989,110:133909q
[4]Tsuyakih.C A,1986,102:183973m
[5]Matusz,Molnarp,Szabo L G.Actapharm Hung,1993,63(5);247
[6]Tsuyaki H,et al.C A,1989,110:133909q
[7]Tsuyaki H,et al.C A,1986,102:183973m
[8]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3
[9]Schenkel E,et al C A,1993,118:55556w
[10]方圣鼎,等.化学学报,1962,28(4):244
[11]孙存济,等.化学学报,1962,28(4):252
[12]Murkovic M,Hillebrand A,Winkler J,P fannhauser W.2002(4):275
[13]El-Adawy T A,Taha K M.J Agric Food Chem,2001,49(3):1253
药理
[1]冯兰洲.中华医学杂志,1956,42(2):138
[2]温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中国生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1964:86
[3]陈志康,等.中国药理学报,1980,(2):124
[4]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47
[5]Zuhair H A,AbdEl-Fattah A A,El-Sayed M I.Pharmacolres2000,41(5):555[6]张旭,章咏裳,周惜才.第三届全国泌尿外科学会会议论文摘要.1989:182
[7]朱宏建,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4):258
[8]Suphakarn V S,Yarnnon C,Ngunboonsri P.Am J Clin Nutr,1987,45:115
[9]萧树华,等.药学学报,1962,9(6):327
[10]梁猷毅,等.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11):1257
[11]陈志康,浦天仇,李德莹,等.中国药理学报,1980,1(2):124
现代临床研究
[1]马山,等.山东中医药杂志,1985,5:27
[2]赵树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6,12(2):59
[3]郭宝庆.浙江中医杂志,1988,(2):55
[4]许隆祺.中医杂志,1988,(3):66
[5]韩范,等.南京医学院学报,1981,1(2):56
[6]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中华医药杂志,1960,(2):92
[7]金治民.浙江中医杂志,1997,(12):60
[8]李琼.四川中医,2001,19(8):26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