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麝香_维药名:伊帕尔_性味_功效_主治_附方_代用药_参考文献

来源:www.csjiankang.com  时间:2023-05-20 19:19:30    编辑:星星草   浏览:
橙色健康  2023-05-20 19:19:30    编辑:星星草   阅读
汉语拼音
She xiang
维药名
伊帕尔
别名
迷思乞、迷西其、木失其、木实乞《回回药方三十六卷》,米斯克、米西克《拜地依药书》。
考证
《注医典》载:“麝香是麝鹿肚脐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鹿与鹿的区别是:麝鹿有两颗弯曲的白色牙齿。麝香的质量,根据麝鹿的产地和麝鹿所吃的草分为几个档次,如:最好的麝香是西藏麝香,吃补血草、矢车菊和甘松的麝鹿的麝香; 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秋季成长丰满,常徊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带的卵,至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中药材基原
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又名:麝鹿。 林麝体长约75cm,体重约10kg。毛色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体身上一般无显著肉桂黄或土黄点状斑纹。耳背色多为褐色或黑褐色;耳缘、耳端多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内白色,眼的下部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延伸至颈和胸部。四肢前面似体色较淡,后面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前肢短,后肢长,弓腰似兔,后肢为蹠行性。成年雄麝有1对上犬齿外露,称为狂獠牙,腹脐与生殖孔之间有1个能分泌麝香的腺体囊。雌麝无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图1) 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及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马麝 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又名:香樟子。 马麝体形较大,体长85~90cm,体重15kg左右。全身沙黄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较强。面、颊、额青灰色,眼上淡黄,眼下黄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缘黄棕色,耳内周缘、耳基沙黄色或黄棕色。颈背有栗色块斑,上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毛丛形成4~6个斑点,排成两行。颈下白色带纹不显,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杂而形成黄白区。腹面为土黄色或棕黄色。(图2) 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3.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又名:獐、香子、山驴子、獐鹿。 体长85cm左右,体重12kg左右。耳长直立,上部圆形,鼻端裸出无毛。雄性上犬齿露出唇外,成獠牙。雌性上犬齿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狭长,侧蹄长能及地面。尾短隐于臀毛内。雄性脐与生殖孔之间有1个囊状麝腺。通体为棕黄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颊灰褐色,两额有白毛形成的2个白道直连颔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内白色。从颈下两侧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2条白色宽带纹,颈背、体背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斑点,排成4~6纵行。腹面毛色较淡。(图3)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
栽培与养殖
生活习性 麝属山地森林动物,和栖息在1000~4000m的多石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及灌木丛、草坪地带。性胆怯,孤僻不喜群居,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平时多在晨昏活动,白天多在隐蔽的地方休息。行动轻快敏捷,善跳跃,视觉、听觉灵敏。食性广泛,可取食300多种植物,包括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尤其喜食新生的嫩芽,嫩叶,蕨类,苔藓等。 养殖技术 麝为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发情交配期在10月至翌年2月份,公麝发情期较长,从9月份开始到翌年4月份,11~12月份为发情旺期。雌麝发情季节内有3~5个发情周期,妊娠期为178~189d,产仔多在5~6月,每胎产1~3仔。麝一般1岁半左右性成熟,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公麝3岁半,母麝2岁半参加配种,一般多用单公群母配种法,即按1雄、4~6雌组群配种。雌麝产仔一般不需要人工助产,仔麝产下后,身上的黏液必须让母麝舐吃,以建立母子感情。 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麝应按公、母、年龄、健康状况、性情等方面的特点,分群分圈饲养。不同的麝在不同的生理阿期对饲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青饲料主要为冬青枝叶、柏树叶、榆树叶和桑叶,精饲料为70%以上的玉米粉加30%的黄豆粉,多汁饲料为甘薯、胡萝卜、南瓜、蔬菜等。另外还必须加喂少量食盐、骨粉及生长素。圈养地应保持安静,防止惊扰。 疾病防治 仔麝痢疾病,可用磺胺脒0.5 g,鞣酸蛋白0.5g,次磺酸铋0.5g,小苏打0.2g,或用合霉素0.25g,葡萄糖0.3g调成糊状投服,同时肌内注射氯霉素1ml,每日2次。
采收加工
秋季捕捉。麝在3岁以后产香最多,每年8~9用为泌香盛期,10月至翌年2月泌香较少。取香分猎麝取香和活麝取香两种:猪麝取香是捕到野生成年雄麝后,将腺囊连皮割下,将毛剪短,阴干,习称“毛壳麝香”、“毛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活麝取香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目前,普遍采用快速取香法,即将麝直接固定在抓麝者的腿上,略剪去覆盖香囊口的毛。乙醇消毒,用挖勺伸入囊内徐徐转动,再向外抽出,挖出麝香。取香后,除去杂质,放在干燥器内,干后,置棕色密闭的小玻璃器里保存,防止受潮发霉。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1.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微突起,皮革质,棕褐色,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直径1~3mm,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多纤维。质松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2. 麝香仁 野生者质柔,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褐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状、或不规则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显微鉴别 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不定型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桂状、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内皮层组织。 理化鉴别(1)取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湿润,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柔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项指或结块。 (2)取毛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 (3)取麝香仁少量撒手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无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取细粉,加五氯化锑共研,香气消失,再加氨水少许共研,香气恢复。
化学成分
溪蟹含血蓝蛋白(hemocyanin)、蛋白、糖类、核酸、磷脂、胆甾醇(cholesterol)[1]。
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100g中水分80g,蛋白质14g,脂肪2.6克.碳水化物0.7g,灰分2.7g;钙14lmg,磷19lmg,铁0.8mg,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mg,核黄素0.51mg,尼克酸2.1mg;又含微量(0.05%)胆甾醇。肌肉含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精其次是中国其他地方麝鹿的麝香,再其次是阿尔及尔和印度麝鹿的麝香。”《拜地依药书》载:“最好的麝香是西藏麝香,比中国其他地方的麝香还要好。其原因有两种,第一,西藏麝鹿多食用甘松、补血草和矢车菊,第二,麝囊经过较长的时间成熟而脱落之后收集使用。药用麝香的麝鹿年纪要轻,发育要良好;麝囊要自然脱落,颜色为黄,气味与苹果芳香者为上品。”根据维吾尔医古代本草所述产地、麝鹿的区别、生产部位、颜色和气味等与维吾尔医今用麝香一致。1.林麝麝香  含有麝香酮(tnuscone),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雄性激素,胆甾醇(cholesterol)及胆甾醇酯等[1]。
2.马麝麝香  含胆甾醇和胆甾醇酯[1]。
3.原麝麝香  主要含有麝香酮(muscone),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羟其麝香吡啶(hydroxymuscopyridine)A,羟基麝香吡啶(hydroxymuscopyridine)B等大分子环酮[2],5β-雄甾烷一3α,17α-二醇(5α-androstane-3α-17α-diol)[3],3α-羟基-雄甾-4-烯-17β-酮(3α-hydroxy-androstan-4-en-17β-one)[4]等10余种雄甾烷衍生物;此外麝香中还有一种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另有一种分子量为5000~6000的多肽[2],麝香酯(musclide)A[5]。
4. 喜马拉雅麝麝香  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含有麝香酮(mus-cone)、降麝香酮(normuscone)等多种大分子环酮。还含有雄甾烷(androstane)的衍生物5α-雄甾烷-3,17-二酮(5α-androstan-3,17-dione)等。此外,还含有胆甾醇(cholesterol),胆甾烷醇(cholestanol),胆甾-4-烯-3-酮(cholest-4-ene-3-one),蛋白质,氨基酸,卵磷脂,脂肪,尿素等[6]。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麝香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呈双向性,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则抑制[1]。麝香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耐缺氧能力,对脑缺氧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2]。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麝香温水浸提液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具有强心作用,而麝香酮则使之抑制[3]。麝香及其复方制剂多具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效果[4]。
3.抗炎、镇痛作用  麝香水提取物对小鼠巴豆油耳部炎症、大鼠琼脂性关节肿、酵母性关节肿、佐剂型多发性关节炎均具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烫伤性血管渗透性增加、羧甲基纤维素引起的腹腔白细胞游走,亦具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5]。小鼠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麝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
4.增强免疫功能  麝香水溶性成分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与天然牛黄合用,能增强对单核吞噬细胞的激活作用[7]。
5.对子宫的作用  麝香对多种动物未孕离体子宫和已孕在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已孕者较未孕者敏感,在位晚期妊娠子宫尤为敏感[8]。给小鼠皮下注射麝香酮后表现为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9]。
6.雄激素样作用  麝香酮以及麝香所含多种雄甾烷衍生物均可使去势大鼠前列腺和精囊腺重量增加,提示具雄激素样活性[10]。
7. 其他作用  麝香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11]。还有抗蛇毒、抗组胺作用。能直接舒张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并能对抗组胺或5-HT所致的气管痉挛[12]。
8.毒性  麝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91±21mg/kg[3]。
性味
二级干热。 1.《注医典》:“二级干热,于性偏强。” 2.《白色宫殿》:“干热。” 3.《拜地依药书》:“二级或三级干热,有人认为二级热、三级干。”
功效
生于生热,芳香开窍,滋补支配器官,增强人体自然力,提高内外感觉力,爽心悦志,开通阻滞,强筋健肌,祛风止痛,补身壮阳。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心脑两虚,神经衰弱,心悸气短,抑郁健忘,癫癎昏厥,瘫痪面瘫,手指震颤,小儿抽风,体弱阳痿等。 1.《注医典》:“具有开窍强壮,芳香防腐,散寒止痛,补脑,燥湿除翳,补心,安心,除慌,解毒等作用。主治寒性头痛,脑虚,白内障,心虚,心悸,心慌等。” 2. 《白色宫殿》:“爽神悦志。主治心悸。” 3.《拜地依药书》:“芳香除臭,补心壮胆,温补体内外各器官,增强性欲,温脑增智,通窍健脑,燥湿陈翳,养颜生辉,开窍爽神,强筋健肌等。主治汗液臭味,心虚胆小,器官寒虚,性欲低下,智力下降,脑血管意外,寒性头痛,初期白内障,面色苍白,忧郁孤单,多愁善感,瘫痪,寒性休克等。”
用法用量
内服:50~150mg。外用:适量。可人舒心膏、蜜膏、小丸剂、鼻闻剂、鼻吸粉、油剂等制剂。
注意事项
对热性气质者有害,矫正药为洋乳香,西黄芪胶;对热性气质者的脑部有害,矫正药为樟脑。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海狸香代。 1.治寒性头痛 取麝香、西红花、樟脑适量,研成细粉,制成鼻吸粉,适量吸入鼻腔。 2. 治轻度白内障或初期白内障 取适量麝香,与有关眼药调配外用适量。(1、2方出自《注医典》) 3.治阳痿 取适量麝香,用适量冬葵花油溶化,涂于阴茎。 4. 治脑虚、智力下降、脑血管意外 取适量麝香,与买提布合 古丽苏如合 汤同服。 5. 治瘫痪 取适量麝香,与适量樟脑、天山堇菜油、玫瑰花油等调配鼻闻或与各种热性油剂调配涂于患处。(3~5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附方
制剂
达瓦依 米西克 蜜膏(平) 麝香、丁香、松萝、甘松、小豆蔻、三条筋、肉桂、乳香、藏红花、天竺黄、白檀香、紫檀香各1.5g,龙涎香3g,珍珠、珊瑚、琥珀、多榔菊、蚕茧粉、郁金、补血草、矢车菊各16g,冰糖60g,蜂蜜150ml。药物研末,冰糖用水溶化,用温火熬成糖浆后加入蜂蜜,再将药物粉末倒入制成蜜膏。性平。功能强心补脑、安神爽志、补肝健胃等。主治支配器官脑、心、肝的虚弱、胃纳不佳、心悸、昏厥及黏液质和黑胆质引起的各种疾病。内服:每日2次,每次1~5岁者服1g,5~10岁者服2g,10岁以上者服3g。(《注医典》)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严修珠,等.中成药研究,1981,(9):27
[2]肖崇厚,等.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9
[3]邓时俊.中成药研究,1981,(2):28
[4]俞波,等.药物分析杂志,1989,9(5):263
[5]Kimur 1. Planta Med,1990,56(6);505
[6]《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54
药理
[1]王树荣.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增刊):76
[2]李仪奎,等.中草药,1985,16(3):19
[3]郭纲琬.药学通报,1980,15(6):281
[4]邓文龙.中成药研究,1985,(3):33
[5]朱秀媛,等.药学学报,1988,23(6):406
[6]森下信一,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2):39
[7]朱秀媛.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9,11(1):52
[8]张家铨,等.武汉医学杂志,1965,2(6):477
[9]张崇理,等.动物学报,1982,28(3):242
[10]金溶奎,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3(4):229
[11]姜平,等.中草药,1986,17(10):454
[12]朱秀媛,等.全国第二届抗炎免疫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6.93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