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豨莶草_苗药名:窝比哈别名_性味_功效_主治_附方_参考文献

来源:www.csjiankang.com  时间:2023-05-20 19:43:04    编辑:星星草   浏览:
橙色健康  2023-05-20 19:43:04    编辑:星星草   阅读
汉语拼音
Xixiancao
苗药名
窝比哈
苗药拼音
vob bix hnaib
别名
uab faneb fol蛙方虎(贵州黔南),traobndraob淌刀(贵州毕节)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虾钳草,铜锤草
中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的全草。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Maki-no)Makino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cm。茎直立,常带紫色。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紫褐色腺毛,叶对生,有柄,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9~14cm,宽4~9cm,基部楔形,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两面均密被长柔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花梗密被长柔毛和腺毛;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内层苞倒卵形兜状,内外层苞片皆有腺毛。花杂性,黄色,边缘为舌状花,雌性,先端3浅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倒卵形。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于海拔100~3400cm山坡、草地、灌丛、林中或路旁。分布于贵州、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等省区。
栽培与养殖
多野生于山坡、路边、荒草地,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环境,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粘土和砂质壤土中生长好,产量高。土壤水分不宜较多,否则易引起根部腐烂。低洼、积水地区不宜栽培。
采收加工
夏季开花前或花期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枝上部被长柔毛和紫褐色腺点;叶卵圆形或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小锯齿。 显微鉴别:可见单细胞头和双细胞柄、多细胞头而柄部细胞排成2行或多细胞头而柄部细胞排成3行的腺毛c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适量,置温水浴中加热温浸30分钟,过滤。取滤液2ml置试管中加斐林试剂2~3滴,置水浴上加热5~10分钟,有红棕色沉淀发生(检查还原糖)。 (2)取本品粗粉2g,加75%乙醇10ml,温浸20分钟,过滤。取滤液2~3滴,滴在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检视。腺梗豨莶显亮蓝色荧光;毛梗豨莶显淡蓝绿色荧光。
化学成分
全草含腺梗豨莶苷(siege sbeckio-side),腺梗豨莶醇(siegesbeckiol),腺梗豨莶酸(sieges-beckic),对映-16β,17,18-贝壳杉三醇(ent-kauran-16β,17,18-triol),对映-16β,17-二羟基-19-贝壳杉酸(ent-16β,17-dihydroxy-kauran-19-oicacid),对映-16αH,17-羟基-19-贝壳松酸(ent--16αH,17-hydroxy-kauran-19-oic acid),大花沼兰酸(grsndifloric acid),奇任醇(kirenol),谷甾醇(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6αH-16,19-贝壳松二酸(16αH-16,19-kaurandioic acid)[2]。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豨签草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免疫功能实验表明,用药组胸腺萎缩变薄,分叶不清,小鼠生长缓慢,结合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和Ea、Et玫瑰花结形成率下降,说明对小鼠细胞免疫有对显抑制作用。脾脏重量减轻,血清抗体滴度降低,细泡内DNA和RNA吖啶橙荧光减弱,表明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给药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血清溶菌酶活性降低,提示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2.抗炎作用  豨莶草水煎剂或醇浸剂口服5g/kg、10g/kg,对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肿无明显抑制作月,但分离出的成分16β,17-二羟基-19-贝壳松酸对蛋白热凝固法和大鼠足肿法证明有抗炎作用,6αH,17-羟基-19-贝壳松酸和16αH,16,19-贝壳松二酸也有抗炎作用[2]。
3.降压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  豨莶草水浸液、乙醇-水浸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压作用。豨莶草是取液使保留神经的兔耳血管扩张,并阻断刺激神经引起的收缩血管反应,对离体兔耳血管则无扩张作用,也不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反应[3]。
4.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豨莶草水或醇提物,同时给药(细胞瓶内同时加入药物和病毒)对单纯疱疹病毒有中等度的抑制作用,治疗给药(细胞瓶内先种病毒再加药物)仅水提取物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4]。
5.毒性  豨莶草水煎液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5.54±11.44g/kg,小鼠腹腔注射最大耐受量为人用量的400倍[5]。
性味
味苦、辛,性冷;有小毒。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2)《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身不遂,高血压,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湿,止咳嗽,降血压。治风湿关节痛,痨咳,头目眩晕。” (2)《苗族医药学》:“祛风除湿。治风湿关节疼痛。” (3)《分类草药性》:“滋阴养血。” (4)《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大剂量30~60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风湿关节痛豨莶草、苍耳草各30g,老虎姜、百尾笋各15g,泡酒服。 2.治痨咳豨莶草、白折耳根各30g,水煎服。 3.治头目眩晕豨莶草、歪头草各30g,水煎服。(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风湿关节疼痛豨莶草15g,岩马桑10g,八角枫8g,三角枫10g,木瓜15g,薏仁米15g,水煎或泡酒服。(《苗族医药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Xiong J,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3):917
[2]Han K D,et al.C A,1976,84:130259m
药理
[1]卜长武,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3):172
[2]Han K D,et al.C A,1976,84:130259m
[3]黄弘轩,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79,5(3):17
[4]郑民实,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l):39
[5]蒋林,等.广西中医药,1990,13(4):44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
热门图文